关闭

菜单

剧情介绍

关于梦与语言的一次探索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阿贝尔·费拉拉

《西伯利亚》电影网友评论:

一部不难解读但又不需要读解的电影,一如片中所言,理性有时正是你的阻碍。一场无尽的自我流放之旅,寒意袭人(极为适合隆冬观看)。向里探求自我,直抵内心深处,同梦境、幻象与记忆对话,恰似大卫·林奇和塔可夫斯基;向外延拓空间,可达宇宙洪荒,在极地、沙漠与绿地间流转,契如泰伦斯·马力克。那场洞穴湖中的日出,如此神妙而震撼。直击要害的反思:“你与世隔绝,陷入宇宙的尽头,在这里你无法察觉自己的自私、自大,尤其是无知。你装出对一切开放的样子,却不知道自己实际上有多狭隘自闭”。死亡营里的屠杀,轮椅上的裸身侏儒,失爱,死亡与重生,灵肉矛盾,桌上的牛仔与马模型。达福叔的狂舞太带感,兀自切至阳光明媚的五朔节欢舞,那首D. Shannon的《Runaway》简直是洗脑神曲。魔性的收尾。PS:有豆友提到泛神论,我觉得也蛮像。(9.0/10)

西伯利亚

小时候经常干的一件事是走在街上踩自己的影子然后累个半死,那种明知永远不会成功但还愿付之全力的犯傻劲头几乎成为了我童年逃避各种负能量的唯一法宝,想想倒也蛮好笑。现在自然不会这么做了,但也逐渐能意识到到自己某些各色的行事方法本质上与童年时期的我没啥区别,都是做好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准备,然后依旧在俗常庸碌的人生轨迹中慢慢前行。这种状态谈不上好与不好,但因主客观并存的压力偏离了原初的轨道,心里总还是有些不甘。相比之下,这片里威廉达福的体验就纯粹的多。一个人迷失,一个人制造对话,一个人在无序的深渊中肆意徜徉,直至虚无。这种无碍他人的精神求索之路也许在现今世界大部分群体心中都不再有想踏上一步的渴望,但我依然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有益无害会被凸显、它的实用主义对立面会被其内在信仰的纯净反衬的黯然失色。

西伯利亚

待重看,第一次进入费拉拉无「秩序」的私人影像世界,既超脱于现实的反乌托邦又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宇宙万象,也像是一次虚无主义的「自我高潮」可以看出几乎包含了各种难以捉摸的梦境符号,以最原始的「恋母」情结作为进入虚幻境界的药引,作者似乎不断缝补自己在「欲望」上的精神缺失,也深深扎根于复杂的家庭背景中令人「痛苦不堪」每一次的雪路滑行都是关于梦的指引,带领观众走进被埋葬的内心秘密。茫茫白雪覆盖下的西伯利亚,就像心底的欲望假装平静却时常躁动不安。戛然而止的结束更像是一种对混沌影像的「自我控制」使得在毫无章法的虚空中还保留着对自我意识的认知。

西伯利亚

6.5 好看在于每一个零碎的梦境直接的影像衔接非常流畅自然,遗憾在于每一个段落之间的出现无比生硬。不是说意识流梦境类文艺片就不需要剧本,相反,一场如此浩瀚的个人精神追问的灵魂探访居然如此难以跟上脚步真的很破坏观感。在里面几个华彩断章里冒出来的“父性母性留影”佐证了那句“没事可装,童年创伤”,人物在探访自己灵魂安处的时候,观众很难通过他的探访完成自己的探访。如果可以,那也是《托马索》提供了一个背景板,有情绪没有情感说的就是这个了。生命树绕开了的狭隘,这部电影都迎头撞了上去。

西伯利亚

<< 浮夸,很多技术都不得要领,这个不得要领指的是:没有准确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也指的是,准确表达出了自己没有什么要表达的。此导演的问题是:拍了过多的类型片,手上的镜头触觉行动方式已经完全被类型片的那种运镜和剪辑方式固定了。并且,他也像另一位过度沉浸过于美国生话的人物 Terrence Malick一样,一旦想要启动这种生存内意识的探寻时,无可避免地就变成了一位美国中产阶级庸人哲学烦恼的代表人物了

西伯利亚

似乎已经完全脱离了叙事的范畴,而成为了一次创作者与主角一同背离观众的探寻之旅。空间的呈现伴随着人物在特定环境下意识的游离与正在进行着的运动。而伴随空间的是情感的表达,这其中就构建出了基本自洽的情境。而单一情境的呈现不是能够让人明晰的,但却是直觉型,感性化的。未知影像让我们恐惧的时候也散发着它的无穷魅力。或许明白了,影像并不需要承载任何东西,影像仅仅需要让我们去感受。2020.no.?

西伯利亚

9.5/10 以挑衅的姿态回望电影本质,无关于叙述的镣铐,高度外延性。空间与时间的变味,记忆的兽化,原始与现代的冲撞则是衍生物。自然是空媒介,而其余现代性的包含恋物癖的媒介污染的童年被被投射在自然的“荧幕”上,“我看到了污点”。未有部分文本(小说)和肢体行为(舞蹈)是内化且平静的。费拉拉在不同的景观中埋布了去“唤起”幽灵的钥匙。现实与非现实的边界从未重要,也不需重要。

玄学大片,第一次看费拉拉,能看懂但是看不透,似乎是一场灵魂苦旅,又是自我消解的过程,也不乏血腥与情欲的影像,感觉像一个披着层层盔甲的人,他能看到你,可你连他长什么样都看不到,某种程度上跟《灯塔》还在隔空互文,最大的优势就是镜头感好,场景之间衔接的很巧妙,如果你对神神叨叨的片子不感兴趣,建议还是出门右拐吧。

从未看过如此纯粹逼真的梦境影像,电子荒原,复杂漫游,抛开一切线性逻辑,影像与人物的切换和交叠是流动而开阔的,唯有“拜访”是复沓,除了「灯塔」中的怪异体验,更有人事与场景空间的错位。而费拉拉做的,便是在记忆中寻迹自我,因此梦始终是坚实而非脱轨的,一如不断退回至雪地场景和注视的狼,而超脱语言的对话却不断进行。

-,简单的空间模糊戏法与清晰的漫游结构,每一处幻境都直白地呈现其象征意义,而所回溯的记忆都连通着公共的情感,甚至偶尔有些过于惯例化和典型化,因此当然是简单易懂的,只需放下一些不切实际的预期。和「灯塔」或「生命之树」都毫无关系,除非指的是一种更宽泛而无需提及的关系。

#viff2020 线上第十一部。总算看了部应该在电影节看的片子,不到90分钟却过得跟三小时一样长。不是不能接受和梦境有关的意识流,但是如此粗糙的超现实,对比真正的大师作品,实在太出戏。以及,如果台词稍微下点功夫写,而不是通篇大白话,观感应该能更好。

看下来我的表情就和Willem Dafoe的哈士奇一样。西伯利亚也成为时空扭曲的交叉口,在那里可以将自己自由流放到任何苦行的地方,完成类似于考夫曼式的精神复写。转场流畅得惊人甚至有点花哨了,还是托马索更来得自然。

首看费拉拉,嗯…基本是懵逼的,梦境的虚无、无序、无逻辑,回忆的无意识、碎片化,影像的随性,蔓延全片的臆想、游弋、朦胧状态,一些场景的转化确是颇具圆润流动之感,但总体来说实在是没怎么看明白,结局更是让人猝不及防。

打开之前不知道是意识流,当我知道是意识流的时候已经看了,索性就看完。也不知道说啥,威廉达福最近作品都是这种神神叨叨的。哈士奇这种每天可以负重跑25公里的工作犬只有在工作的时候不沙雕。

看一部可以随意开小差的电影是多么让人放松,影片讲述一个男人在冰原上的自我救赎,虽然有“罪”的主题,但个人觉得保留冰原“纯净的白”比调成阴郁的绿色更贴切

有门槛。它不仅果断的强调了影像的力量,其叙事也不是空穴来风,文本依赖于人脑,依赖于一种体验,毕竟体验一种虚无,向来是人类所擅长的事情,不是吗。

“理性是你的障碍”,今天刚看了贝克特的《自由》,放逐是自我对世界,也是对自己的,人到底在追求什么?过去还是不存在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