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菜单

剧情介绍

死刑犯 A,殺害好友後勒贖。死刑犯陳昱安,砍殺
  父親 111 刀。死刑犯鄭捷,於捷運上隨機殺人。「死 刑犯」是司法給他們的一個標籤,但這三個人作為 人的身分卻為人漠視,而至親所背負之痛,更從來 無人知曉⋯⋯。
  曾以紀錄片《起點》、《我無罪,我是鄭性澤》長 期關注司法議題的導演李家驊,這次選擇了三位犯 行各異的死刑犯為主角,有人尚在服刑,有人在獄 中自戕身亡,有人已遭到槍決伏法。在「殺人償命」 的正義大纛前,他們的命運殊途同歸,宛如報廢的 物件,但在律師、死囚家屬面前,標籤之後卻是一 個個血肉之軀。全片以平實的採訪片段與報導影像, 不拘泥於法條本身,而是深刻表達了導演對「人」 的處境的關懷,爬梳現代台灣司法死刑史之餘,也 引出了對現行體制的叩問。

第22届台北电影节台北电影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李家骅

我的儿子是死刑犯电影网友评论:

提名金马最佳纪录片。看的时候想到了之前那部很火的台剧,同样的压抑感。多视角来陈述,感觉还是缺少了点什么,社会?被害者?受害人(家属)?A某尚在服刑,等待死刑宣判日,还是想死刑,想一了百了,虽然对不起家人,但事已至此,已无回头路。陈某砍杀了爸爸,让家人惶恐,坚决支持死判,怕事后出来报复杀人,从此形同陌路,当律师和废死工作人员去看他时所展现的开心大概是他与外面世界唯一的连接了,在没有尽头的监狱生活中等待被宣判的那天,缺乏资金来购买生活用品和看病,最终选择了自杀,让人措手不及。郑捷的随机杀人让他的爸妈背负了太多太多,根本无法承担被害者家属的控诉和社会舆论的压力,枪决后殡葬师的举动却让人还觉得,不管外界对他们的定义是什么,虽然走了岔路,犯了错,罪不可赦,但终究是个人,是个生存于世的活体。

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优点在于导演努力去还原与追寻了“死刑犯”作为“人”的那一面,而这就势必牵扯出对于社会、法制、媒体、舆论与官方话语在死刑这件事上给人盖棺定论的合理性探讨(以及其间复杂的关系),虽然只是短短三个案例,但也足以让人窥见一些东西了。尽管它可能并不足够优秀,但在华人社会中这一面向的纪录片(或者说是电影)实在太少,于是就显得弥足珍贵,更何况那些真实存在与发生的人事难免令人唏嘘动容。缺点是,受害者一方的缺席,使得视角有些偏向于一方,专注于情感而多少失了思辨性与客观度。这真的是个非常值得被人们讨论的片子,可惜大陆对这些案件的报道几乎毫无涟漪,捷运随机杀人这么骇人听闻的案件都没听说过…

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觀於20201021藝中×社影對於這種議題,紀錄片一定是不會給出一個明確的結論的。可貴的是從中看見了一些值得思索的觀點。他究竟怎麼了?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至少認同在執行死刑之前需要更多對話。剪輯節奏極好,在素材不易取得且敏感的情況下來說,鄭捷父母那段甚至因為極其複雜的情緒被帶哭了。導演很有理想,讓人佩服,一直嘗試將此題材帶入社會,映後QA說還想拍《我的爸爸是死刑犯》。

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標題聳動但其實應該叫《我辯護的當事人是死刑犯》。從第一則口白開始到全片三起案件皆是以辯護律師觀點串接,只有第一起有家屬現身說法(第二起身亡/拒領遺體,第三起以新聞媒體畫面代替)。在死刑議題上無法超越《島國殺人記事》但帶出一些亮點,如受刑人如何幫助臨刑的死囚留下遺言,換回洗刷冤屈的祝福,以及重刑犯看守所警衛的立場等。寧願相信是素材蒐集不易而非導演沒有能力展開吧。

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家驊老師特地回校放映的,映後感慨萬千,說是沒有朝陽傳播系的幫忙他完成不了這部片,田野調查很累,聯繫受訪者很麻煩,找資金各種艱辛最後自己還倒貼,獨立製片真的不容易啊!也許是資金不足的原因,影片整體呈現效果其實一般,感覺有點拼貼式的趕腳,有處剪輯點明顯瑕疵,老師自己也坦言這是一部沒有完成的作品,原因是那樣現實,因為 no money…

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三星半)还是当初我看完《我们与恶的距离》以后的感受,对于其他人或公众来说,一死了之是一种结果,更重要的是探究背后的原因和发生的事情,想办法去规避与帮助。不过确实,作为纪录片,叫《我的儿子是死刑犯》,但更多的却是律师啊、教务人员啊、帮扶机构这种,倒是家庭这方面比较少。单一角度你可以说这是导演的选择,也可以是有失偏颇。

我的儿子是死刑犯

好题材,台湾的死刑在台湾民间一直备受讨论和争议,近两年也就一名死刑犯被执行枪决。所以很多台湾民众觉得,台湾的死刑更像一种不能减刑的无期徒刑,这在中国大陆是不可想象的。全片阐述了几个死刑犯的案件审查及判决经过,有判了一直没毙的,有判了最后成功犯案的,还有判了也毙了的,都在展示事实,并没有更多引人深思的部分。

题材很好,可以弥补一些忽视死刑犯及家属的角度。但是人很复杂,也许犯人自己也不能够很清楚为什么这么做,更何况是旁人。采访旁人其实意义不大,或者说人云亦云,有些浅。深度剖析死刑犯的心理虽然不一定能避免再次发生,但可以让人们稍稍理解一些些。但其实,理解或者不理解,事情也许都会发生。

这部纪录片主要是提供了一个父母的角度,但是没有更深刻的探讨,仅从旁观接触人中进行了采访。除了身体外心理也需要注意是否健康,一念之差和生活经历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错误,甚至伤到无关家庭。比较好的一点是,纪录片中并未帮某个人开脱,只是平静的讲述了情况。

2019TGHFF- 雖然映後QA圍繞在[廢死]… 但整部片 打開了更深刻的思索… [生命]/[人類]/[存在的意義]… [一命抵一命]的[自殺方式]留給家屬(尤其父母)的是無限的問號… [究竟哪一步錯了?究竟什麼時候錯了?究竟錯了什麼?……]

台湾最近对于类似死刑犯探讨的片子前有『我们与恶的距离』后有『噬罪者』本质上只是补充了人性的视角,让社会多一些包容性,他们的边缘有人是冲动、原生家庭、或者只是反社会人格,但作为纪录片,确实不够公允。

死刑犯的角度我理解但是片中的杀人事件,我无法理解,这种杀人动机,我觉得没什么好拍的…(整个片子给人感觉也是再讨论死刑的正确性,想一下死亡家人的亲属…死刑确实有必要。看完这个,不如看我们与恶的距离

哎…好难啊好难。虽说从一个人的角度去了解难免同情。但是死刑也算是一种对受害者的罪偿吧。可是死就可以完全消除掉他们给别人带来的伤害吗,正因为不可能做到全无影响,才会心痛。

还原了死刑犯身上的一些人性…提供了较多律师角度,可能是因为他们能较为理智地谈这些事情吧…受害人和施害人家庭的片段很少…能得到拍摄允许大概是很难的

看的过程感很承重,胸口闷,不想再看第二次。本片更多的是从犯罪者的角度出发讲述。看完思考的更多的是整个社会对待犯罪者家属的态度。

“司法应该让他觉得 他不是没有救的人”“你知道家里面发生火灾是什么感觉吗 我每天都感觉家里发生了火灾 一觉醒来 又火灾了”

以“家庭”为切口进入死刑的讨论,内容太少。定谳后犯人和家人的生存样态,抑或是犯罪的社会性讨论,各个面向都全军覆没。